最新信息
热门信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校区动态 > 通识博览 > 正文

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面临了哪些挑战?

 来源: 本站

发布人:双桥校区网站管理员 来源:本站 发布日期:2020/12/3 【浏览量:

通识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,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通识教育,实践重点也从体系建构逐步转向质量提升。

反思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挑战

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、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以《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对策》为题,回顾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历程,总结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基本路径,分析面临的困难与挑战。并在此基础上,对未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趋势提出建议。

他提及,目前大学通识课程存在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,且专业教师教授通识教育,自身面临很大挑战,“当然还有深层问题。比如通识教育理念难以层层落实到每一门课中,课程之间缺乏逻辑性,学生投入度不高,教学方式难以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,教学难易程度不平衡,学生选课存在‘机会主义’心态,考核形式过于单一等等。”

孙向晨认为,通识教育没有固定模式,应该根据学校传统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各校的通识教育理念,明确通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。同时细化课程建设各个环节,包括严格课程申报、打造师资队伍等等。也要注意优化通识教育管理模式,实现学术和行政紧密协作,激发师生院系的积极性。最后,运用现代技术做好通识教育的辅助工作。

经过十几年的建设,复旦大学打造了具有“中国根、复旦魂、重实效”的大学通识教育体系,建立起七大模块核心课程和书院制度相结合的实践模式。与此同时,复旦大学一直致力于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事业,搭建交流平台,实现资源共享,“复旦通识”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。

借助移动技术的支撑

四川大学通识教育专家组负责人刘莘在《通识教育的互联维度:课程、阅读及其他》报告中,建议通识教育可借助移动技术的支撑,从课程、阅读等多种维度出发,更高效地整合教学的内容与方法,更灵活地关联学生的教育与人生。

在刘莘看来,通识教育的目标呈现一种梯形结构,从下至上依次是:碎片化知识、有趣的人、社会整合、准专业知识、文化传承、联想创新。

如何实现上述目标?刘莘提出三种路径。一是课程,这部分可以分为培养学生素养与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。就川大而言,目前已从“国学经典与中华文化”“文明演进与人类思想”“科学发现与技术革新”“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”“生命关怀与公共责任”“社会治理与全球视野”等方面开课,注重学生的素养培养。

第二个路径是阅读。“我们要做经典阅读。”刘莘说,“怎么做?我们一是开书单,二是为书单里每一本书开一门线下课程,第三请中青年学者参与进来写一本导读。”他提到,在技术化时代,选择书目、参与读书小组等事情也可以通过移动端来实现。

第三个路径则是广场。“广场可以支撑梯形最下面的目标,课程和阅读可以支撑上面的目标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我们的通识教育会更加灵活。”

 


0
@2014-2017 重庆工程学院通识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09014106 页面浏览总量:1888
技术支持:讯迈科技